k8凯发官网入口

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山东济南:构建“三全”科学教育新生态为创新人才培养强基固本
栏目:k8凯发官网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8-27
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,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,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年)》明确提出要“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”。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,山东省济南市以“全市域推进、全学段贯通、全学科融合”的“三全”战略为引领,系统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。  济南市立足全域视角,以资源整合为基础、机制创新为动力、质量提升为目标,推动科学教育从“

 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,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,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年)》明确提出要“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”。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,山东省济南市以“全市域推进、全学段贯通、全学科融合”的“三全”战略为引领,系统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。

  济南市立足全域视角,以资源整合为基础、机制创新为动力、质量提升为目标,推动科学教育从“单点突破”向“全域共进”转变,构建了横向联动、纵向贯通的发展新格局。

  强化顶层设计,完善制度保障体系。济南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,将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,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。形成“1+3”政策支撑体系:以《济南市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施方案》为统领,配套出台《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指导意见》和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清单,明确40项重点任务,为科学教育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。建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科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,统筹教育、科技、财政等11个部门协同推进,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市级财政设立科学教育专项经费,近五年累计投入4.39亿元。

  创新推进机制,构建全域发展网络。济南市创新性构建了“三级引领”发展网络,实现了科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。在市级层面,成立科学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,负责统筹规划、政策制定和督导评估;在区县层面,培育8个科学教育引领区县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;在学校层面,确立148所科学教育引领校,形成一批特色鲜明、成效显著的样板学校。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,济南市组建了89个“城乡科学教育联盟”,通过“教研平台”“双师课堂”等形式向农村学校输送优质资源。整合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等优质资源单位,绘制覆盖城乡的《济南市科学教育资源地图》,形成了全社会支持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。

  发挥辐射效应,打造区域协作样板。作为东西部协作组长单位,济南市牵头北京市门头沟区、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、海南省五指山市、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等地,以线下+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“科学教育东西部协作”,先后在济南市、北京市召开两次科学教育交流活动,促进“课程共研、师资共培、资源共享”。发起成立“济南都市圈科学教育百校联盟”,联合淄博、泰安、德州、聊城、滨州5个地市,集结百所名校,共同打造科学教育“创新平台”,构建“共建共享、共研共进”的科学教育新生态,打破地域与学段壁垒,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,孵化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性科学教育研究项目,让优质课程、实验室、专家资源惠及更多师生。

  济南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,探索搭建学段贯通渠道,构建起全学段贯通一体化培养体系,为学生设计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径。

  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。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优质性是科学教育的基础,也是确保科学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。济南市编制了《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》,将科学素养培养系统划分为“萌芽—探究—创新”三个阶段,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内容。学前教育阶段重点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意识,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,高中阶段注重创新和应用。济南市组织建立了125个“区域科学教育联合体”,全市已研发4299门特色科学教育课程,形成了覆盖各学段的课程群。

  k8凯发官网

 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。济南市充分发挥省会高校和高新企业集聚优势,邀请高校和企业深度参与课程研发和实践指导。例如,济南高新区联合高新技术企业,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研学服务;济南长清区与山东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成立科学教育发展共同体,打造“本校实验室+高校共享实验室+

  社会科普教育基地”组成的22个实验室资源圈。试点“量子英才班”,由院校企三方联合培养,形成“大学导师+中学教师+企业工程师”的协同育人矩阵,探索院校企三方协同的前沿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。

  强化师资保障支撑。为解决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,济南市实施科学教师“强基工程”,在师资配备方面实现三个“百分百”覆盖: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配备率100%、小学科学教师配备率100%、科技辅导员覆盖率100%。科学副校长主要来自高校、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,他们不仅参与学校科学教育规划,还直接指导学生科技活动。在师资培养方面实施学历提升计划,通过在职进修、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升科学教师学历层次,目前全市小学科学教师硕士占比达5%,中学提升至17%。在专业发展方面打造科学教育名师队伍,建立“名师工作室”制度,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,辐射带动更多教师成长。

  作为教育部“跨学科融合”国家级试点单位,济南市从市级层面统筹推进,立足科学教育开展跨界整合,全方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、创新性思维能力,确保科学知识能够在多元且复杂的科学实践场景中得以有效运用。

  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。济南市作为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分科课程试点城市,系统推进学科融合教学改革。重点推进初中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横向融合,明确规定各学科拿出不少于10%的课时用于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,确保学科融合落到实处。为保障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,济南市构建了完善的三级教研网络体系:成立1个市级跨学科教研中心组,下设15个区县级教研分中心,建立45个校级教研工作站,形成覆盖全市的“跨学科融合教研组”网络。教研团队精心编写了《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指南》等指导性文件,为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专业支持。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活动,开展名师示范课引领,强化实验教学环节,全面推动启发式、探究式、项目式等“新课堂”教学模式改革。

  开展基于项目的深度学习。项目式学习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。济南市鼓励各学校聚焦PBL项目式学习,培育学生科学核心素养。例如,在2025年济南市初中阶段综合实施科学教育培训工作会上,《燕之时节: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案例研究》《基因探秘与社会责任:初中生眼中的遗传密码》等多节展示课为与会教师提供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范本。济南市通过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、青少年科技节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,为学生展示项目成果搭建平台。又如,济南市教育局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、山东新华书店集团联合打造的“科学,有点意思”系列阅读课,创新了“科学教育+阅读+实验”的教学范式,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。

  创新科学教育评价机制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科学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。济南市制定了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办法,建立了涵盖教师专业素养、课程实施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三维评价体系。在教师评价方面,除常规的教学评价外,还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、开发教学资源等情况纳入考核指标。在学生评价方面,不仅关注科学知识的掌握,更重视科学思维、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。在课程评价方面,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,定期对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,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。

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济南市将继续深化“三全”战略,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、师资培养和评价机制,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科学素养、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。

  (王纮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济南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)